最近在给某制造业企业做数字化转型咨询,目睹了堪称魔幻现实主义的一幕:董事长在周例会上花60分钟讨论Excel的填报形式,却在讨论CRM系统选型时大手一挥:"小王啊,你刚毕业脑子活,去网上找三家供应商比个价"。
那一刻我突然理解,为什么中国企业平均CRM系统弃用率高达67%——这哪是数字化转型,分明是显微镜用错了地方,看清了纸上的纹理,却看不清纸上的字。
一、魔幻现实主义企业图鉴
在中小企业观察到的CRM选型"抓小放大"名场面,足以撑起一部黑色幽默剧:
公司前台的数字化远征:某建材公司让行政前台兼任"CRM选型总监",小姑娘拿着百度来的《十大CRM排行榜》,在各个CRM品牌间反复横跳,最后因"这个界面粉粉的很好看"拍板决策。
PPT美学大师的执着:某老板在供应商演示现场打断产品总监:"你们这个登录页面的渐变紫色不够大气",全然不顾系统连客户公海功能都没实现。
Excel原教旨主义者:宁可花20万定制开发CRM报表导出功能,也不愿调整沿用十年的手工台账流程,最终实现"用系统完美复刻Excel使用体验"
这些荒诞剧的终章总是惊人相似:斥资数万乃至数十万的系统沦为电子摆设,销售团队继续在微信群里@来@去,而老板们又开始焦虑"为什么我们的客户转化率上不去"。
二、老板们的"显微镜"与"望远镜"
这种集体行为背后,藏着三个令人啼笑皆非的认知陷阱:
数字化的"叶公好龙"
嘴上喊着数字化转型,心里住着个打算盘的老掌柜。见过最极端的案例,是某老板要求CRM必须实现"每张客户名片的扫描存档",却对销售漏斗分析模块嗤之以鼻:"这些虚头巴脑的数据有毛用?"
薛定谔式的认知
越是战略级决策越要交给基层员工,美其名曰“锻炼新人” 或是 “我要把精力放在……上”。也许有些老板们确实有着数字化认知盲区(其实懂经营的老板认真参与并走完整个选型过程,完全可以高亮这方面的认知,并不复杂),但实在也不必找一个对公司业务都没有参透的人去选择与企业流程息息相关的CRM软件。
成本幻觉综合症
对看得见的硬件成本锱铢必较(比如纠结CRM是按账号还是按功能收费),对隐形的流程成本视而不见。就像为省钱买一辆问题车,结果天天花200块找拖车。
这些认知偏差构成的"老板结界",让CRM选型从战略决策退化为比价游戏。
三、破局之道:从"砍价大师"到"首席架构师"
想要打破这个魔咒,老板们需要完成三个认知升级:
1. 把自己变成"首席体验官"
参加至少3场供应商深度演示,重点问三个问题:
系统如何适配我们的客户跟进场景?
现有业务流程需要哪些改造?
数据如何反哺管理决策?
2. 组建"数字化陪审团"
让销售总监、客服主管、IT负责人组成选型小组,用真实业务场景"压力测试"系统。见过最聪明的做法是某制造企业让销售员扮演客户,在测试系统里完整走完“咨询-报价-签约-交付-回款开票”流程。
3. 算清"隐形成本账"
对比时不仅要看License费用,更要测算:
需要多少实施顾问人天?
现有团队培训成本几何?
流程改造可能影响的销售额?
某家居企业老板在算清"继续用Excel每年隐性损失127万"后,终于不再纠结CRM每个账号能否便宜200块。
结语
在这个客户数据已成为新石油的时代,CRM选型本质上是在选择企业的数字基因。当老板们放下对枝梢末节的执念,把望远镜对准战略航道时,或许会发现:那次不被认真对待CRM系统选型过程,其实藏着企业增长的密码。
在我接触过的CRM项目中,那些老板亲自上阵或是指派靠谱的代表(有业务经验的人/团队)所进行的选型,系统采用率超过90%。毕竟,抓小放大的直接意思就是因小失大,CRM选型这件事,老板该上的,还得上。
您正在寻找高性价比、本地化部署的CRM软件?
知客CRM,帮助企业提高销售成功率!
知客CRM支持本地化安装部署,数据安全自主可控,短平快上线,低成本采用。增强客户关系、简化销售人员工作、缩短销售周期、提高转化率……
开始试用
评论
我就是一家小企业的老板,看完这篇文章真是深有感触。以前选CRM系统,确实就是让实习生在网上搜搜,比比价格就定了,结果系统买回来根本用不起来,浪费了不少钱。现在才知道,原来选型不能这么草率,得从实际业务需求出发,像文章里说的,让销售、客服等部门的人都参与进来,这样才能选到真正适合我们企业的系统。
作为一名销售经理,我太能理解文章里提到的那些问题了。我们公司之前选CRM系统,老板就只关注价格,完全没考虑系统的功能是否符合我们的销售流程。结果系统上线后,大家用起来很不方便,很多功能都不实用,导致系统基本闲置。希望老板们能像文章说的那样,多听听一线员工的意见,别再“抓小放大”了。
我负责公司的数字化转型工作,这篇文章给我提供了很多新的思路。之前我们在选型时,也存在老板过于关注细节而忽略整体战略的情况。以后我会建议老板按照文章里的方法,先从宏观上把握选型方向,再深入细节,避免因小失大。
从专业角度来看,这篇文章对CRM选型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剖析得非常到位。尤其是提到的“数字化的‘叶公好龙’”“薛定谔式的认知”“成本幻觉综合症”这三个认知陷阱,精准地概括了企业在选型时容易出现的错误心态。作者给出的破局建议也很实用,比如让老板成为“首席体验官”、组建“数字化陪审团”、算清“隐形成本账”,这些方法能够帮助企业从战略高度出发,科学地进行CRM选型。
文章对中小企业CRM选型的现状描写得很生动形象,通过具体的案例让读者很容易就能理解问题所在。从专业角度来说,企业在选型时确实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不能只盯着价格或者一些表面的细节。文章中提到的让销售团队模拟业务流程测试系统的方法很有创意,也很实用,能够直观地反映出系统是否符合企业实际业务需求,值得借鉴。
作为一名企业管理咨询师,我经常接触到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这篇文章的观点与我的经验非常契合。企业在选型时往往缺乏系统性的思维,过于关注局部而忽视整体。文章提出的“老板们需要完成三个认知升级”这一建议,对于帮助企业老板树立正确的选型观念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希望更多企业能够看到这篇文章,避免在CRM选型上走弯路。
我们公司之前也是按照文章里提到的错误方式选的CRM系统,结果用起来很糟糕。后来换了知客CRM,老板亲自参与了选型过程,还让各部门负责人都参与了测试。现在用起来感觉很好,系统功能很符合我们的业务需求,数据也能很好地支持管理决策。这篇文章说得很对,老板一定要重视CRM选型,不能只图一时便宜,不然最后损失的还是企业自己。
我是知客CRM的用户,看到这篇文章感触颇深。我们公司在选型时就避免了文章里提到的那些错误,老板亲自带队,深入了解了多家供应商的产品,最终选择了知客CRM。事实证明,这个选择是正确的。系统上线后,销售团队的工作效率明显提高,客户转化率也有了很大提升。希望更多企业在选型时能够吸取文章中的教训,不要“抓小放大”,选到真正适合自己的CRM系统。
作为知客CRM的用户,我非常认同这篇文章的观点。我们公司在选型时就非常谨慎,老板亲自参与了整个过程,还组织了销售、客服、IT等部门的人员组成选型小组,对多家供应商的产品进行了详细的调研和测试。最终选择了知客CRM,系统上线后,大家用起来都很顺手,对工作帮助很大。希望这篇文章能让更多企业老板认识到CRM选型的重要性,不要因为一时的疏忽而影响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进程。